太湖源镇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山水小镇逐渐崛起

“走小城镇 看大变化”系列报道之六

    走在古朴的青云桥上,手轻轻抚过桥面,厚重的触感,沉淀着过往的岁月。看着溪水从桥下缓缓流过,看着排埠头节点墙画,仿佛明朝时,来往的竹排运载着货物的景象,就在眼前。这,是一个充满着古韵的小镇。

    在崭新的农贸市场里,各式各样的菜蔬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商贩们和村民们在宽敞明亮的市场里交谈,好不热闹。在新建的滨河绿道边,各色植物与红色丝带般的绿道相映成趣,装点着浅绿色的河水与墨绿色的群山。这,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小镇。

    山清水秀的太湖源镇,近年来加快发展的步伐,现代化气息愈发浓郁。为了彰显环境与产业特色,2017年6月开始,借助于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太湖源镇着力做好加减法,山水之间逐渐崛起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小镇。

    减少脏乱差。危房、彩钢瓦、垃圾堆放点等视觉污点,影响了城镇韵味。10月开始,太湖源镇打响了背街小巷整治战,花大力气清除集镇内的“赤膊墙”和“蓝色屋面”,拆除破旧房屋167幢,拆除彩钢瓦133处,整治脏乱差点280处,清理乱堆乱放点100余处……为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减少低小散。低小散传统产业与高污染落后产能,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此,太湖源镇大力整治低小散传统产业,同时淘汰高污染落后产能。截至目前,太湖源镇关停低小散企业9家,淘汰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5家。不仅如此,太湖源镇还积极盘活存量用地,第一宗约101亩住宅用地即将出让,着力打造一个现代化小区、一座商贸综合体等城镇“新坐标”,推进产城融合。

    增加优设施。近年来,太湖源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却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补上基础设施的短板,完善集镇功能,太湖源镇优化设施,新设5个停车场近300个泊位,实施强弱电上改下4.65公里,改造公交车站,建立交通智能化管控系统……12月27日下午,太湖源镇青云岭好家风广场上,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作。对于兼具篮球场和停车场功能的广场,村民很认可。

    “以前没有停车场,大家车子都乱停,本来路也窄,只有3米宽,现在路有6米宽,车子也有地方停,环境一下子整洁了。”太湖源镇青云村村民庞权说,将原来破破烂烂的老房子拆掉造广场,大家都很欢迎,打篮球、跳舞都方便了。

    增加好环境。按照打造山水小镇新风貌的目标,太湖源镇“缺什么补什么”。为了补上集镇环境欠的帐,太湖源镇着力打造一条精品街,对176间沿街商铺的外立面进行改造,提升沿街防盗窗、老式卷闸门、灯饰等,环境面貌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打造一些口袋公园,围绕“一桥一公园”的设计思路,投资1100余万元,加强青云古桥、立新桥、郜溪桥等保护、修缮,见缝插针打造口袋公园,为百姓提供休闲、休憩的场所。从2017年6月开工,到目前基本完工,太湖源镇以马不停蹄的工作状态赶工期、保质量。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期非常紧,大家配合非常默契。”太湖源镇党委委员杨益说,在班子成员“分段包保”、机关干部“分组包干”的影响下,所有工作人员协同推进,还涌现了一些感人的事迹。

    青云村有着30多年党龄的何师傅积极配合工作,在主动拆除违建附房的同时拆除了影响景观的合法附房;青云村、浪口村党员干部几乎每周开展保洁,美化环境;镇村干部主动放弃休息日,加班加点工作……

    为了进一步弘扬党员积极奉献的精神,推动党员干部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太湖源镇将“串点成线、以线到面”的红色党建阵地融入到整体部署中,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太湖源头‘党建红’,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后续工作,持续优化环境、发展产业,让小镇更宜居、更有活力。”太湖源镇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郑逸菲   信息发布:黄晓强   添加日期:2018-01-10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