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人山居生活的幸福路径

从前脏乱差 如今绿富美

指南人山居生活的幸福路径

指南村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绵延的古村落。2015年3月建设“红叶指南”特色小镇后,指南集红叶摄影、民宿休闲、禅修体验、梯田观光等特色于一体,逐渐打造成“生态创意型”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和“中国摄影基地”。2018年完成红叶指南村落景区建设;2019年,实施红叶指南示范型村落景区建设。指南人脚踏实地,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踏出了山居生活的幸福路径。

村貌换新颜

站在塘顶芳华馆门口,眼望脚下连片206亩泛绿的梯田,指南村党支部书记郤华锋的脸上洋溢着将指南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幸福感。作为指南村落景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塘顶自然村各项硬件建设已收尾,即使是夏日炎炎,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农家乐和民宿门庭若市。村民满满的收获感传递给了郤华锋,让他觉得这几年带领两委班子为村里奉献再苦再累都值了。

落成不久的芳华馆,利用旧民居改造而成,全馆陈列以图片加实物的方式,精炼概括了指南村史,回望了指南人过去几十年的奋斗历程。旧农具和旧家具,共同见证农业学大寨以来指南人开山造田的壮举。巍巍天目一脉,山高水长,到了太湖源,山势渐缓,成就了秀美指南。最古的郤姓一族,从宋代开始在此繁衍,一代代农耕手做,铺垫了指南人民的朴茂本质。郤华锋说,知道过去才能更好展望未来,指南人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

出了芳华馆,踏着新铺就的仿古石阶,来到一户农家乐。66岁的女主人郤米娇,孩子已在城里成家立业,孙子辈也大了。前几年看到村里建设越来越好,大家纷纷搞起农家乐,她也把老屋收拾一新,腾出6个房间,打理得窗明几净。开门见山,美景尽收眼底,来的多是回头客,被越来越斑斓的指南色彩吸引。说话间,她90岁的公公徐跃善走出来,在屋檐下坐定,直夸儿媳妇人好,村庄建得真美。

郤华锋说,塘顶农家乐搞得最好的,还得首推徐文忠。他带着记者绕过三两家农户,往上走,就到了徐文忠家。接待好5位从杭州来的客人,徐文忠招呼记者坐下,倒茶端果,直夸这几年指南村的建设好。“以前从指南上来的马路既狭窄又颠簸,这几年搞村落景区建设,四好农村路建到家门口,生意就更好了。”而一边的杭州客人老李也插话,说徐老板人缘好,他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还让客人带点走。

郤书记又带记者转了一圈,参观整洁干净的停车场、刚建成的自来水工程,再顺着蜿蜒但宽敞的村道下山。两旁的农户,外墙一律粉刷成灰白,免费安装了仿古栏杆。种种新颜,共同为指南山的村落景区建设锦上添花。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984年生的罗云妍,是土生土长的指南村人,经营着民宿云栖枫林。到今年8月,民宿开业整整两年,罗云妍投入的150万元成本已全部收回。8个面朝大山绿意盎然的房间,周末的预定已排到年底。

从大山里飞出去的凤凰罗云妍,当初是带着逃离的心情去大城市求学和工作的。罗云妍清楚地记得指南村以前的破敝景象:“到处是动物粪便,一场大雨过后,走路都要踮起脚尖,村里上了年纪的人,形容那是‘农民迪斯科’”。

“以前的指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为方便村里建路主动拆除房屋的村民郎全法说,这些年指南村的变化,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政府投了这么多钱,我们要珍惜,要爱护好指南。”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农家乐主人俞军涛,将自己的5层楼房降到3层。为把指南村打造全区重点村落景区,太湖源镇党委政府牵头,要在俞军涛家附近建一座七古广场,拆了6座农房,周边的楼房也要降层,俞军涛首当其冲,房屋降层后,补贴有限。

“村里建得更美,客人来得多了。我把房子翻修,每张床位比原来多收50元,收入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俞军涛的这笔账算得门儿清。楼层降下去,收入反而升上去了,这也让指南村百姓看到了镇村两级的高瞻远瞩。

有了这些好榜样,指南村的拆迁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去年为修美丽公路以及其他公用设施,指南村拆了15幢农房,没有一户农民拖后腿。其中66岁的郎全法,至今和老伴还挤在租来的一件小房子里过渡。

村庄美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乱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村里请了7个保洁员,主要是清理垃圾桶,因为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文化员朱红萍告诉记者,村民现在不但爱护环境,还都养成了自觉美化庭院的习惯。记者在村里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院子里都种了花、养了草。

村美了,民富了,习惯好了,理念先进了 ,指南山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富美。全村678个村民,去年接待超过60万人次游客,全村现在共有70余家民宿、农家乐,指南村的人均收入也直奔4万元大关,远超大部分农村。

传承七古文化底蕴

所谓七古,是指古姓、古宅、古树、古井、古塘、古墓、古道。除了郤,莫也是最古的姓。郤莫联姻,于是繁衍了指南村如今300多户。不同姓氏通婚的习惯,指南至今仍能见到。郤米娇就是从指南嫁到塘顶的。

古道遍布全村,漫步其间,使人流连忘返。古墓幽居山间,诉说千年递变。村居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古墓遗迹,残留的墓碑上镌刻的墓志铭,传承指南自古就有的宗族文化。广场四周集聚最多的,还属古井、古塘、古宅和古树。

尤其是古树,是指南人的招牌。每到深秋季节,游客纷至沓来,十有八九为了看古树。古树是指南的图腾和标志。这些古树林得以保护至今,和指南村重生态、尚自然的家风不无关系。指南村偏安一隅,大树下隐栖,使树成了村民的生存之根,得先祖福荫后,后人也就格外珍惜,不得擅伐。至今指南村里还有祭拜大树为亲娘的习俗:树是娘亲,只能敬之。

为保护大树,上世纪土地改革时,指南村所有大树都划归国有集体,谁砍树谁就是破坏国有资产。虽然历经大跃进大炼钢铁年代以及文革的浩劫,指南古树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成为指南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解。

“讲好树故事,做好树文章,是指南人的使命啊。”郤华锋说,指南村古树林共拥有古树340多株。指南的古树,有枫香、银杏、柳杉、麻栗、铁木、檀树等20多种稀有树种,树龄大多超过300年,最长的树龄已有1000多年。

为了让古树世世代代传承,指南村还请有关部门专家,对每一棵树进行了甄别和考察,分别挂牌,建立档案。红的枫,黄的银杏,绿的樟和麻栎,共同编织成绚烂的指南秋色,吸引万千来客。

“幸福”“安全” 两码加持

历经新农村建设、红叶小镇、村落景区、区“八线六景”数轮打造的指南村,村容村貌大为改变,村庄经营成为一个课题。

“每年维护费用要70万元。”郤华锋说,这几年建设,村级自筹也欠少不少债,200万元债务等待消化。老百姓富起来了,村集体要用的钱从哪里来,考验村两委班子。

为了化债,将村落景区经营好,指南村将经营权托管为太湖源景区,每年可以分红50万以上,加上其他项目建设的补助,一年可以充实集体经济70万元。全省农房改造项目现场会展馆,已经建设完毕,展会结束后将交由村里管理。“我们打算建成一个高档民宿,每年利润也是集体经济的一部分。”郤华锋说,下一届村两委可以全部消化债务并有盈余。

消薄化债只是村级管理的诸多“肠梗阻现象”之一,村级自治是一个更大的课题。太湖源镇党委政府正在指南村开展村级自治管理试点,第一个杀手锏便是“幸福码”的建设。所谓“幸福码”,是太湖源镇打造的一款服务农民和游客的APP,是数字赋能的一个抓手,也是太湖源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头戏。

“幸福码”一户一码,游客只要扫描任何农户的“幸福码”,就能即时了解所有民宿和农家乐的房源、全村停车情况,以及各户农产品销售等信息,便于统筹调配资源,便于村级管理。

记者扫描了编号“指南76”的夏华鑫家,便能进入数字乡村页面,目前已能查到户主夏华鑫的基本信息。由于该码还在建设,进一步信息要过些日子才能查到。

太湖源镇是省防指“浙江安全码”在临安开展的两个试点之一。在去年“利奇马”紧急情况人员转移实操方案基础上,镇政府开展了数据核实和人员赋码工作,一户一码,一旦遭遇洪灾等险情,安全码可以现实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独居老人、危旧房等重点领域人群相关信息,便于统筹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

有了“幸福码”和“安全码”加持的指南村人,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的道路上越奔月幸福、越安全。

来源:【临安新闻网】   作者:高红波   信息发布:黄晓强   添加日期:2020-09-02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官方网站  临安新闻网制作维护
浙新办[2004]42号 浙ICP备05002139号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